刘少奇九个子女的经历:长子死得蹊跷幼女的经历更令人心酸
刘少奇同志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积极引领着工人运动,壮大革命力量,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少奇不仅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的九个子女都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力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1925年出生在湖南农村,小时候被送到农民家中,13岁时被党组织接到延安。1939年夏天,他随周恩来坐飞机前往苏联,在莫斯科学习生活。1945年2月,他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转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他是留苏学生中唯一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人之一。
在莫斯科的岁月里,刘允斌与一位苏联老红军的女儿结为夫妇,育有一女。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刘少奇紧急召回刘允斌回国,两人只得分离,女儿留在了莫斯科。刘允斌踏上回国的路途,投身西北戈壁荒原的核实验基地,担任副总工程师兼一个部门的党委书记,是中国首批原子弹的研制者之一。他在戈壁沙漠中重新建立了家庭,另娶了一位女技师,育有两个儿子。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中,刘允斌遭遇了无情的迫害。1967年12月,也就是他父亲逝世前两年,他的遗体被发现在包头市郊的铁轨上,身受车轮碾压,年仅42岁。当时公安机关和刘允斌所在的单位断定他是自杀身亡。11年后,刘允斌被平反,然而真相仍未水落石出。刘允斌的长女至今仍在海外生活。
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1927年出生在湖北汉口。那时,刘少奇正在参加党的八七会议,国内革命形势十分严峻,刘爱琴的出生给了他莫大的慰藉。然而,由于考虑到女儿的安全,刘少奇无法将她带在身边,只得将她托付给当地一户工人家庭寄养。
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刘爱琴经常饿肚子,身心备受折磨。直到长征胜利后,刘少奇才有机会委托周恩来找到女儿,并将她送到延安与自己团聚。见到女儿瘦弱的样子,刘少奇深感愧疚。
新中国成立后,刘爱琴回国,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语专业。毕业后,她响应国家号召,自愿下乡插队,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后,刘爱琴回到北京,成为中国公安大学的俄语教授,成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刘爱琴早在50年代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因未获特批,组织上对她要求严格。然而,她并没有气馁,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直到15年后才正式成为一名党员。
刘允若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苦难。自三岁起,他便开始在上海流浪,被一个乞丐收养。直到1946年,聂荣臻的人找到他时,他仍在街头卖报,衣衫褴褛,瘦骨嶙峋。
1949年,刘允若随着父亲来到北京,被安排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就读。起初,他对新闻和文学充满热情,但由于党的需要,他最终选择了工科专业,这让他对学习失去了热情,与同学关系也不融洽。尽管如此,他还是凭借优异的考试成绩被莫斯科航空学院录取学习无线电仪表专业。
然而,在苏联的留学生活并不如他所愿。他曾请求留级或转系,但遭到刘少奇多次严厉批评,并要求中国驻苏大使馆对他严加管理。后来,他与一位苏联姑娘相爱,准备结婚,但刘少奇的命令却终结了他在外的留学生涯,迫使他不得不回国。
回国后,尽管领导部门介绍了几位美貌的未婚女子,包括“五朵金花”的主演杨丽坤,但他仍未被打动。他已深陷爱情,试图以各种方式重返苏联,但一切努力都未能如愿。
文革爆发后,刘允若成为了七机部“九一六”红卫兵组织的领导人,但不久后就被江青指控“里通外国”,被捕入狱八年。在狱中,他患上了多种疾病,包括脊椎结核和植物神经紊乱。1974年获释后,他一直未能结婚。
1977年,刘允若因急性肝炎逝世,时年不到五十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磨难,留下了许多遗憾和无法弥补的伤痛。
刘涛,1944年10月出生在延安的医院,童年在父母的照顾下度过,后来随刘少奇与王光美结婚后,跟随王光美生活。尽管不是亲生母亲,王光美对她犹如亲生女儿般呵护,事事关心,并亲自教导她读书识字。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涛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对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9年,15岁的刘涛被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录取,开启了她的学术之旅。在这所名校中,她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潜心学习,文学天赋逐渐显现,不久后,她的诗作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声名渐起。
然而,刘涛并没有一直走文学创作的道路。她牢记父亲的教诲,希望能够通过实业报效国家。因此,她选择了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投身铁路局,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她默默奉献,直至退休,过着平凡却充实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王光美对刘涛十分疼爱,但从未放松对她的要求。刘涛每次上学都像其他孩子一样挤公车,即使生病时也未曾派车接送。
刘少奇的家族中有两个孩子备受关注,一个是刘少奇的第五个孩子刘允真,小名丁丁,另一个是第六个孩子刘平平。然而,他们各自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质和态度。
刘允真在家族中并不起眼,但在读到初中三年级时,他成功考入了北京丰台农业学校,并且在学校团委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书记。这表明了他的努力和成就,并在学校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与之相比,刘平平则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个性。她是一个有心计、自强不息的女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对造反派在中南海内批斗刘少奇,要求孩子们与父母划清界限,反击父母的情况,平平表现得非常特立独行。她拒绝了划清界限的要求,并毫不犹豫地表示:“如果毛主席要划清界限,我就跟他划清。”这句话显示了她的坚定和勇气,以及对自己家族的忠诚。
1969年,年仅不满20岁的平平被关进监狱,被关在一个单人牢房里。后来,她被驱逐到山东沿海的一个养马场劳动改造。在与马群为伍的日子里,她坚持自学外语,等到了平反时,她的外语水平相当出色。她先是当了工人,后来又做了一段时间的翻译。不久后,她被选送到美国学习五年,先后获得一个学士学位、两个硕士学位,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刘源,刘少奇的四子,出生于1951年2月北京。童年时期虽然无忧无虑,但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各种事务上,从小就长了见识。
改革开放后,刘源勇敢地参加高考,顺利被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录取。在校期间,他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实践,深知事业成功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大学毕业后,刘源放弃了城市的美好生活,自愿下乡到河南一个普通农村工作。在那里,他先后担任副乡长、副县长、县长等职务。在任期间,他一直扎根农村,帮助老百姓谋福利,深受人敬佩。
后来,刘源从地方调入部队工作。由于他有过当兵经历,对军营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总部副政委等职务,为武警建设做出了贡献。
如今,刘源继续为武警部队建设贡献力量。闲暇时,他关注祖国发展,注重团结后代,经常和毛家人联系,备受认可。
刘亭亭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的学生,当“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她只有14岁。她在“文化大革命”中边做工边自修中学课程,结束后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
1981年,刘亭亭未完成大学学业就考入美国波士顿大学。四年后,她又考取了该校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并读了一年后考入了蜚声世界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再读了两年。毕业后留在美国纽约,先是在着名的美国洛克菲勒公司工作,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虽然没有成为巨商富贾,但她的事业起步不错,个人生活也过得很惬意,唯一遗憾的是婚姻已破裂,前夫是着名作家萧三的儿子萧和平。
刘潇潇(小小)是刘少奇最小的女儿。在“文化大革命”狂风恶浪袭来时,她只有六岁。1967年,刘少奇即将被隔离审查时,最担心的是小小。直到去世前,刘少奇仍牵挂着“小小该上学了!”然而,他没有等到小小上学,便离开了人世。
在“文化大革命”中,刘潇潇是家中心灵受伤最重的一个。六岁年纪就被迫参加批斗她父母的大会。上小学的第一天,就遭到学校里孩子们的殴打。结束后,刘潇潇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后来凭借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获得公费赴西德留学的机会,并取得在德国定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