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河南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河南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当然,也分场合。例如在日本人开的工厂里,你就很少看到他们鞠躬,一般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仿佛瞅谁都像瞅垃圾。

  中国常年是日本最大的海外客源国,疫情前的2019年,仅从中国大陆到日本旅游的游客就有960万人次,占到了赴日游客总数的30%以上。如果再加上香港和台湾地区,赴日中国游客占比高达52.6%,总数达到1677万人次。比排名第二的韩国多出1100多万,接近赴日美国游客总数的10倍。可以想象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有多好。

  不过这几年这一现象正在发生改变。2023年中国赴日游客人数已经降到198万人次左右,不是因为中国人没钱了,而是大伙看清了,日本那所谓的礼仪原来是装出来的。就像某个清纯可人的邻家女孩,原本以为是“白月光”,结果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那是个“绿茶”,大伙追的心思就淡了。

  12月20日,丰田汽车与全资子公司大发工业发布公告承认造假,表示共有174项违规操作,涉及64款车型。

  同日,开启日式表演。大发工业领导层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公众道歉,社长声泪俱下,用90度鞠躬,表达自己的歉意。情真意切地说:“如果有错误的话就停下来,不要欺骗,不要说谎,诚实地面对事实,必要的时候马上公布,和大家共享。”

  线月份被抓包,不第一时间认罪,过了8个月,调查结果出来了,证据确凿赖不掉了才承认,这叫“不欺骗、不说谎”?

  这次曝光不是丰田公司良心发现,自查揭露的,而是旗下员工拿着内部资料举报之后,经第三方8个月的调查取证确认后的结果。

  这起造假事件有两个“匪夷所思”的地方:一是范围匪夷所思。存在造假的车型有64款,不仅包括在其国内市场销售的马自达(7261.T)和斯巴鲁(7270.T)等车型,还包含丰田和大发在海外销售的一些热门车型,涉及车辆达百万辆。

  二是造假时间跨度匪夷所思。最早的造假记录可追溯到34年前的1989年!也就是说30多年前,日本夏令营故事刚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候,日本企业就已经在悄悄造假了,中国人一直传播的吃苦、工匠精神,只不过是无良媒体有意给日本人加的滤镜。

  造假被抓包了,赶紧认错,90度低头,谢罪7秒钟,戏做足,态度诚恳地说:“很遗憾丰田集团也不是完美的公司。”

  确实不能拿他怎么样,因为日本制造业造假几乎是潜规则,万一被抓了,大家集体负责,出来鞠个躬,道个歉,“丝米马赛”说的真诚一点,等于不用负责。

  例如这次丰田造假事件,马上就有人说,“至少丰田敢承认问题,国内车商没暴露问题,肯定是因为遮掩”。这就是长期宣传、包装、畜牧的结果。

  当然,这种洗地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因为日本造假事件实在太多了,根本洗不过来。那些仍然沉浸在日本昨日辉煌的精日们,会被越来越常见的日式谎言打脸,最终像信徒失去香炉一样,捧着稀碎的日本荣耀痛哭流涕。

  那么日本企业制造为什么热衷于造假?如果一家企业这么干,还可以说是偶然事件,这么多年,如此大面积集体造假,几乎可以肯定是人文问题。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创造了经济神话,老百姓也很拼,一直延续到80年代;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随后是失去的二十年;紧接着,越来越多的造假事件被曝光。

  日本人已经累了,对于平时时代(1989年——2019年)出生的日本人来说,前辈的奋斗都是陈年往事,身边的所有产业都在走向衰落,日本的宏大叙事破产了,人们累了,生活也看不到希望,还好家底不错,那就大家一起摆烂好了。都躺平摆烂了,对未来不抱希望了,那就可以随便糊弄了,哪还有“工匠精神”?

  首先,日本人很保守,甚至过于保守。这点我在“耗时二十年,日本终究承认坚持不下去了”一文中曾详细分析过。日本人的保守不仅体现在对新鲜事物的抗拒上,还体现在对已有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迟钝上。

  丰田汽车公司CEO丰田章男就对电动汽车的发展一直表现得很不屑,多次公开炮轰,他压根没意识到电动汽车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物联网的代表作。

  日系车的车主普遍感觉,日本车开起来比较稳定,那是因为日本车主要采取自然吸气这项传统而成熟的技术,它们的车企对于新技术的尝试,例如涡轮增压,非常抗拒。

  制造业产业链有个“微笑曲线”:位于前后两端的技术专利和品牌服务附加值最高,而中间的生产领域附加值很低。

  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来源于中间环节的技术革新。很显然,日本企业并不愿意在这上面做文章。日系车很稳,但于企业而言,躺在一项老技术上吃老本,利润压力会越来越大。

  例如这次丰田造假事件,他们就将测试造假的背景原因归咎于“认证现场资源不足”,表示2014年以后海外车型的发展导致负荷增大,意思是“被逼造假”。

  日本企业推崇“戴明质量管理法”,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戴明的“十四要点”被日本人严格执行,它的核心是通过改良生产过程,预防错误,制造出不会出错、完全符合标准的产品。

  这样的企业文化和日本人刻板、保守的性格完美契合。当然,优点也很明显,一是能最大限度压低管理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二是能生产严格标准的工业产品。

  在日本人的工厂上班,你会觉得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不需要有想法;和日本企业打交道,你会被日本人对细节的强制搞到崩溃,感觉他们刻板到完全不懂变通。这些特性被宣传成了“工匠精神”。

  事物是变化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是变化的。工匠不是提线木偶,他理应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可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却要求员工像个提线木偶一样无条件服从。

  日本制造的底层员工执行力很强,这点毋容置疑,对于正常流程的东西,即使你不去监督,他们也会老老实实地做下去。同时,日本企业通过严格的企业管理,又把这样的执行力带到海外工厂。

  但这种近乎僵化的企业文化根本适应不了今天的市场变化。当远在中国的分公司都必须严格执行日本总部的战略要求,不能有任何变通余地的时候,它的竞争力就已经打了折扣。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凭借特有的成本优势,在制造业开疆扩土。进入本世纪,东亚兴起,尤其是中国制造兴起,各种工业产品更新迭代加快。

  在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市场探索中,僵化的企业管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而更懂得“权变”、在产品研发生产时更侧重于“修正”和“纠偏”的中国企业更能抓住市场脉搏,迎合市场,最终后来居上挤掉日本制造。

  细数这些年日本企业造假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过度追求成本控制,是导致日本企业走向了不归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说日本企业是被逼造假也没错,它们是被市场逼迫的。

  因为经营亏损,日本制造企业想方设法控制成本,但短时间内,人工、租金、设备这些固定成本很难动,最后只好将手伸向原材料和产品工艺。

  这样一来,生产过程就出错了,可是由于日本企业管理中缺乏“修正”和“纠偏”基因,结果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掩盖,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别看日本人经常把羞耻挂在嘴边,但他们根本不知道羞耻为何物。在他们看来,哪怕做了坏事,只要不被发现就不算做错了。因为岛国末世文化浇灌下的特有人文,并不具备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感。

  跟日本人谈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啥?随时就要地震,随时都有火山爆发,灾难随时降临,世界随时可能毁灭,你跟我谈社会责任?好人地震一样死,坏人也不遭天打雷劈,你跟我谈社会责任?

  道歉感到羞耻都是公关需要,就算切腹也不是因为做错了事情,感觉愧对大众,而是因为事情做得不够隐秘被发现了,愧对自己的主子。

  没有发现就会一直做下去,这才是日本的人文内核。你何时见过日本人因为良心发现,因为社会责任曝光自己?

  核泄漏、牛肉造假、碳纤维造假、汽车零部件造假、药品造假,跨度十几年、几十年,不都这么过来的?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