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不朽的红色精神
鸦片战争发生后,东南沿海的百姓受列强入侵影响最大,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不堪重负的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去异国他乡谋生。崎岖的山路上,一位叫邹国仁的中年男子挑着重担,与妻子踉跄而行,担子一头是锅碗瓢盆,另一头是一个瘦小的男孩。夫妻二人在越南海防市脱离了逃难南渡的人流,决定在此落地生根。此后,邹国仁凭借烧窑的手艺,成了这里的富商。几十年以后,邹家后人邹文岳在这里降生。适逢东南亚局势动荡,邹文岳回到祖国谋求发展,在历史大潮鼓动下,邹文岳选择了延安,投身革命后,他改名韩雨田,最终成为红色金融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这是金融作家闫星华创作的红色金融题材小说《向着太阳走》的主要情节。该小说曾于2023年参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是那一届金融系统唯一的参评作品。日前,由宫婕编写的同名剧本面世,红色金融文学的影视转化又成为金融文学界的热议话题。一场相关主题研讨会在《金融文坛》杂志社举办。
“剧本的主人公出身富家,经过探索,完全为了理想与信仰投身革命大潮,这是红色信仰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在当代非常珍贵、也非常需要,具有教育意义。”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蕴明如是说。
原着故事中,在越南创业数十年的邹家,经营着当地主要的陶瓷窑厂,当时的家业已相当可观。回到祖国中国后的所见所闻,令邹文岳这位青年从心底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历史使命感:要回去,要投入中国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回国之路并不平坦,邹文岳和同伴遇到的并不是发展机遇,而是日寇侵华的进一步加剧。上海陷落,南京失守……在一次次打击后,他们反复对比、研究,在不断鼓舞、影响下,决定踏上延安热土,走上真正的抗日救亡红色道路。
“从越南出发三个多月后的1938年2月21日,韩雨田、马得草、李新生三人终于踏上了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沿途所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一片民主、和谐的景象,干部与老百姓融为一体,军队和人民相拥相爱,边区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原着作者闫星华说:“革命老前辈韩雷有很多故事,他是中国红色金融家的典型代表,应该好好宣传。”剧本作者宫婕,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对此感受颇深:“韩雨田是带着历史之问,投身中国革命战争,投身新中国金融建设的,他的身上凝聚着信仰的力量。”她认为,当前的重大历史题材剧,对真实性的要求非常高,她的创作中,注重尊重历史,尊重人物与时代,让历史富有人情味。
投身革命后,韩雨田成长为一名英勇的革命战士。但在面对着革命斗争新的需要时,韩雨田需发挥所长,转业到红色银行的建设工作中。面对这一转折,韩雨田有过犹豫。
司令员笑了笑,说:“雨田同志,我还想重复当年对你说的那番话,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了抗日,可抗日也有不同的分工。现在,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要把你培养成金融人才,当一个红色的银行人,这也是抗日嘛!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你呢,就是一块好钢,而现在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就是抗日这把刀的刀刃!这刀刃,看似没有砍日寇脑袋时那样威风,却实在为八路军和地方部队筹集军费呀!”“银行是我党抗日军民的经济命脉,也是未来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基础。”
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韩雨田毅然走上银行岗位,上缴了配枪,策马奔赴边区银行。这次大转折,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工作方向。
金融作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朱晔,仔细对比阅读了原着和剧本后认为,“新中国的金融事业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一大批坚定理想信仰的金融人参与其中。当前需要对红色金融史的普及宣传和文化解读,《向着太阳走》正是一部这样的典范作品。”
今年以来,金融题材影视剧崭露头角,如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资本市场早期发展的《繁花》,上演信托业风云的《城中之城》。文艺评论家许莹直言:“今年是金融题材影视剧的风口之年。”
然而,反映红色金融的影视作品却少之又少。闫星华说,“红色剧本非常难得,红色金融剧本就更加少见了。”由此,导致人们对红色金融创业史、对红色金融的巨大历史贡献知之甚少。
此时,更需要金融作家对红色金融史进一步挖掘、整理、阐发,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也需要适当的影视转化,将其搬上荧屏,以更多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江南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朱国昌,将《向着太阳走》对比了《子夜》《寒夜》《林家铺子》等文学经典作品。他说,传统的影视作品中,金融业形象少,形象也不够饱满。希望《向着太阳走》这部作品能够将红色金融完美呈现在荧屏上,从而放射出光芒。
韩雨田在转业犹豫时,司令员这样劝导他说:“我党培养的金融人才不是那种旧银行的人,我党的金融,是红色的金融!我党的银行人,更是红色的银行人!”
2024年年初,“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概念首次提出,受到金融系统的广泛讨论和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清晰、生动呈现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是金融文化建设、培育工作中的探索尝试。
光大集团原党委副书记、监事长、工会主席朱洪波说,当前,全国金融系统广大职工正积极投身金融强国的建设之中,此时,金融系统也应当重视并积极建设、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金融文化的强大,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他认为,文明的差异性,实际来源于文化的异同。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它已经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了生活必需品,因而金融文化决定着以怎样的方式发展金融。我们的金融艺术家们应主动投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创建和培育工作中,推动更多金融题材文学作品诞生,推动更多作品投入影视转化。这是时代的呼唤。
农银报业集团副总经理、《金融文化》杂志副主编潘国伟也认为,“这部剧不仅是对韩雷老行长的致敬,更是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发展之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