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河南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河南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1949年7月,一封书信被送到北平,周恩来日理万机,忙于组织筹建新政权工作、与各界人士共商国是。

  等见到寄信者之后,周恩来更是情难自抑,泪流满面,他与寄出这封书信的年轻人恳切长谈,一聊就是3个多小时。

  周恩来从蒙管读经、东北求学,到南开深造,十多年艰苦曲折的求学生涯中,他聆听过十几位老师的教诲。

  ......十余位恩师的惴惴教诲,让年轻的周恩来迅速成长起来,并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而高亦吾,是周恩来年少时的启蒙恩师。

  周恩来幼时就尤其爱学习,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着,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那时他在淮安生活,时常与在东北谋生的伯父周贻赓通信。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跟随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奉天省银州(今铁岭县),在他家寄居,并进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

  同年秋,周恩来来到奉天府(今沉阳市)周贻赓家,进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学习。

  高亦吾,本名高守铭,比周恩来大17岁,1881年,高亦吾出生在山东章丘秀惠镇的一个文学之家,高亦吾年幼时就很聪明,20岁就中了秀才,之后进入山东高等学堂历史科深造。

  高亦吾求学期间,正是山河破碎,百姓苦难之时,他与众多年轻人一样,迫切渴望探寻一条救国救民之道,在校期间,高亦吾加入孙中山领导组织的同盟会,并与同学成立乐群学会、玫瑰花诗社,积极开展反清活动。

  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志向,他们将二人的姓氏分别嵌入自己的别名中,如此一来,高守铭就改名叫高亦吾,而吴蔼宸这叫吴亦高。

  清末的战争中,山东权益不断被外国侵略者的分割,1909年,由于清政府的再次屈辱妥协,山东各界兴起的争取路矿斗争无奈失败,激起各界人士对清政府、外国侵略者的愤慨。

  作为爱国学生,高亦吾与同学们脱下长衫、剪掉发辫,在街上举行集会演讲,组织反清反帝运动,此举激起了人民的爱国热情,轰动整个济南城,同时也受到了清政府的镇压。

  清政府下令,要求通缉带头闹事者,高亦吾闻讯,义愤填膺,奋笔疾书写下《伊奴出关》,怒斥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同时,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高亦吾连夜逃往东北,而他的家人却无暇逃跑,被迫入狱。

  实际上,因为侵略者的恶劣行径、清政府的无能,再加上东北张作霖施行的鼓励措施,很多山东人都闯关东谋生,甚至于余生都在东北度过。

  就这样,高亦吾辗转来到东北奉天(今沉阳市),此时的高亦吾,愤恨难平,满腔的爱国热情无处倾泻,但他必须先在这里生存下去。

  在生活在东北的族兄的帮助下,高亦吾来到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成为这座学堂的历史教员,他教学的班级,正是周恩来读书的班级。

  当时,民族危机日渐严重,日、俄、德等帝国主义在华互相倾轧,东北更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重点。

  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在东北进行了一年半之久的日俄战争,使东北人民深陷空前的灾难。那段苦难的岁月,东北的百姓深受战火纷飞之苦。

  高亦吾深知帝国主义的可恶,人民所受的苦难,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高亦吾就给大家讲很多民族英雄的故事。

  授课的同时,他会将民族英雄的事迹,与如今的革命形势、勇敢的共产党人结合起来,他的历史课绘声绘色,同学们很爱听,尤其是年少的周恩来,认真听见,还总能给出自己的见解。

  才学出众的少年周恩来,很快引起了高亦吾的关注,高亦吾与周恩来虽然相差十几岁,但这对师生却有着同样的爱国情,他们时常交谈,联系也密切起来。

  高亦吾给周恩来推荐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书籍,让周恩来能学习到更多的进步思想,这对日后的周恩来是莫大的帮助。

  在高亦吾的影响下,原本就爱学习的周恩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事的习惯,这个习惯保留了很多很多年。

  周贻赓因为工作要时常到外地去,家里就剩下了周恩来,高亦吾得知这种情况,就总是把周恩来留在自己家里,管他吃饭,教导他进步思想,与他纵论国事。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被袁世凯窃夺,高亦吾与周恩来彻夜长谈,忧心民族的未来,他教育周恩来,日后一定要像孙中山一样,探求一条救国救民之道。

  高亦吾不仅教书育人,还为了增强周恩来的体质想办法,每天早上,高亦吾就带着周恩来到万泉河畔跑步、做操。

  可以说,在高亦吾的言传身教下,周恩来的体质、思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青葱岁月里,高亦吾成为亦师亦父的存在。

  这一句回答,赢得课堂掌声,这一句回答,流芳百世,成为勉励后人的箴言,只是,那时的周恩来还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后人铭记的伟人。

  1913年,在东北待了两三年的周恩来从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毕业,他要跟着伯父周贻赓到天津生活读书。

  翌日天亮,离别在即,周恩来启程前往天津,就读于着名的南开学校,而高亦吾则继续在学校任教,三年后离开东北,前往北京京兆尹公署谋事。

  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曾受过高亦吾启迪的周恩来在南开就读期间,参与创办“觉悟社”,投身于革命洪流,1919年,21岁的周恩来前往北京,营救被捕的京津学生代表。

  他专门去看望在北京的高亦吾,向老师说明自己如今的读书情况和革命活动,高亦吾高兴极了,正如分别时所言,他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高亦吾尽自己所能,联系相识的社会各界名流,帮忙营救周恩来的同学,1919年8月底,被捕的革命青年全部被放出来。

  那段时期,北大的学生们掀起革命洪流,周恩来经常去北京,负责通信联络的工作,也因此能与高亦吾时常会面,高亦吾总是尽全力帮助他,为他四处奔波,每次周恩来去看他,高亦吾都会叮嘱: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不久,后来周恩来前往欧洲留学,回国后又进入黄埔军校任教,作为共产党领袖,永远抗争,辗转各地,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

  只可惜,卢广勋与高亦吾也许久不联系,并不知道高亦吾的具体情况,不过从周恩来在百般忙碌中的惦记能看出来,他的心里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恩师高亦吾。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高亦吾自知自己没有能力拿起武器抗击敌人,受友人之邀,开办教习馆,为社会培养人才,做学问之余,他关心国事,关心周恩来的情形。

  1941年,当周恩来代表中共,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时,高亦吾已经重病在床,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

  “你日后可以去找周恩来,什么时候去他都会很好地待你,要记住,听他的安排,跟着他不会走错路。”

  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共产党领导人终于带领广大军民迎来革命胜利的曙光。

  1949年3月,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中央军委进驻北平,社会各界人士也齐聚北平,共商国是,为即将到来的新政协会议展开筹备工作,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到来日夜操劳。

  与此同时,高肇甫与家人过着艰难的日子,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为了全家的生计,高肇甫到处奔波。

  高亦吾生前好友吴蔼宸专门到章丘,看望高肇甫一家人,时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顾问的吴蔼宸劝说高肇甫,一同前去台湾。

  仅仅是因为听说红白糖很便宜,高肇甫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答应吴蔼宸一起去台湾,等到了台湾后,高肇甫极其想念家乡,在吴蔼宸的安排下,高肇甫这才回到家乡。

  生活无着,家人无依,此时的高肇甫想到了父亲高亦吾临终前的交待,他决心给周恩来写一封信,说明自己正面临的窘境。

  书信很快被送到北平周恩来的手中,周恩来一听高亦吾的名字,往事涌上心头,立刻给高肇甫回信:来京一叙。

  1949年8月,高肇甫收拾行囊,赶赴北平,可刚来没几天,高肇甫就后悔了,因为周恩来实在太忙了,新政协即将召开,百事待兴,周恩来要太多的事要忙,甚至抽不出空来见他。

  “现在正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抽不出身来接见你,先把这生活费转给你,请暂且等候。”

  直到有一天,周恩来终于能抽出一点时间,高肇甫一接到杨超的电话,立刻赶到中南海,当时周恩来住在中南海。

  他告诉周恩来,父亲高亦吾已经逝世多年,周恩来听后,瞬间泪流满面,他再也没有机会与恩师相见了。

  这一面,周恩来与高肇甫长谈3个多小时,在高肇甫面前,周恩来回忆着当年他与高亦吾的往事,高亦吾是如何在他身上付诸心血,如何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说到动情之处,高肇甫注意到,周恩来的眼光中甚至有泪花在闪烁。

  此次相见,周恩来得知高肇甫一家人的难处,在他的关怀下,高肇甫被安排到政务院秘书处档案科工作。

  “建国后,一些亲戚来找我,要求给他们安排工作,我只安排了山东来的一个人,他并不是我的亲戚,而是我小学时一位老人的孩子,是响应我们党的号召从台湾回来的,也是按照这方面政策安排的,这位老师已经作古,我很怀念。”

  高肇甫很努力,他知道,绝不可以辜负周恩来的期望。后来,周恩来专门邀请高肇甫到他居住的西花厅,高肇甫一到门口,周恩来就笑着迎上来:“肇甫,你好啊!”

  周恩来拉着高肇甫的手,告诉他,自己很想念高老师,二人坐在西花厅的客厅里,周恩来关切询问高亦吾生前患得什么病,请的什么样的医生,在哪里逝世的,他对高亦吾之前的生活很关心。

  “没有高老师的教导,我就不会有今天,高老师早年的悉心帮助,为我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重要基础。”

  1955年,高肇甫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工作,也因此离开了北平。趁着有机会时,高肇甫还是会给周恩来写信,表达关心,只是他人不在北平,与周恩来也不能时常相见,只是在远方惦记着周恩来的消息。

  “来信所说您和肇甫想春节前来京,时值假期,车辆拥挤......师母年事日高,望多多保重身体……”

  1月9日早上,高肇甫起床后听新闻,得知周恩来病逝的噩耗,一家人瞬间瘫坐在地,泣不成声,高肇甫与妻子决定立刻前往北京,送别周恩来。

  在周恩来去世以后,高肇甫依旧不忘这份情谊,他时常写信关心邓颖超,邓颖超的秘书赵炜也会给他们回信: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