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举办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2024年9月21-23日,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共同主办,并由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共同承办。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4个单位,共计400多位代表注册参会,会议吸引了2万余人次在线观看。
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的宗旨是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自1994年举办首届会议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已发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
本次研讨会共设13场专题报告会和1场期刊交流会,共计155个报告,收录摘要188篇。专题报告会聚焦“生物多样性”主题,设有生物多样性起源、编目、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昆蒙框架及公众参与等多项核心议题,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成果与贡献。期刊交流会则深入探讨了模型构建、机器学习等先进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会议邀请九位专家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汪小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元明研究员分别从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前沿、冷杉属和杜鹃花属的时空演化与濒危物种保护,以及新疆生物多样性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中山大学储诚进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何念鹏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晓娟研究员从群落生态学的视角,深刻剖析了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金玮研究员在全球尺度上展示了卫星遥感精准量化全球土地覆盖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全球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热带地区农业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复旦大学贺强教授则针对当前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与挑战,提出了推进高效保护修复策略的前沿思考。
为鼓励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优秀在读研究生,从2004年第六届研讨会开始,大会特设“自然保护新秀奖”。本次会议最终评选出10名获奖人员。
未来,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将继续秉持其前瞻性与引领性,深化专题设置,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趋势,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注入更强动力。
2024年9月21-23日,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共同主办,并由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共同承办。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4个单位,共计400多位代表注册参会,会议吸引了2万余人次在线观看。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的宗旨是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自1994年举办首届会议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已发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本次研讨会共设13场专题报告会和1场期刊交流会,共计155个报告,收录摘要188篇。专题报告会聚焦“生物多样性”主题,设有生物多样性起源、编目、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昆蒙框架及公众参与等多项核心议题,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成果与贡献。期刊交流会则深入探讨了模型构建、机器学习等先进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会议邀请九位专家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汪小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元明研究员分别从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前沿、冷杉属和杜鹃花属的时空演化与濒危物种保护,以及新疆生物多样性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中山大学储诚进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何念鹏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晓娟研究员从群落生态学的视角,深刻剖析了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金玮研究员在全球尺度上展示了卫星遥感精准量化全球土地覆盖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全球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热带地区农业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复旦大学贺强教授则针对当前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与挑战,提出了推进高效保护修复策略的前沿思考。为鼓励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优秀在读研究生,从2004年第六届研讨会开始,大会特设“自然保护新秀奖”。本次会议最终评选出10名获奖人员。未来,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将继续秉持其前瞻性与引领性,深化专题设置,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趋势,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