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河南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河南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的春雨浸润了世界屋脊,西藏人民在这里深植幸福的根系。这是社会意义上的宏观嬗变,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发展。在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本网推出【60年·探校】系列,带您走进

  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之间的朵森格路上,拉萨市第一小学在城市热闹中独享一份清净,朗朗读书声将喧嚣隔绝墙外。

  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时分,刚刚结束了最后一科期末考试的小学生们兴奋地飞奔进校园食堂,准备饱餐一顿。红烧排骨、炸鸡翅、清炒白菜,再加上例汤和火龙果,美美地慰藉了孩子们早已在抗议的饥肠。

  在西藏,这样的美味营养餐是免费的。自1985年起,西藏开始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用品)政策,截至2025年秋季学期,已经22次提升教育“三包”补助标准,全域覆盖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全西藏72.61万学生受益。

  “‘三包’是党中央关心支持西藏、对西藏教育实施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千粟一粒。”我们沿着拉萨市第一小学的校园漫步,听副校长拉巴次仁讲述学校的峥嵘往事和现实规划。

  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签署,宣告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文盲率高达95%以上,建立一所面向适龄儿童的小学成为当务之急。

  1952年2月28日,拉萨市第一小学筹备委员会成立,负责办校事宜。但此事受到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激烈反对,他们不但签名反对建立拉萨市第一小学,并以种种手段威胁想要上学的孩童及家长。直到1952年3月,一小撮上层反动人士召开的“伪人民会议”被粉碎后,拉萨市第一小学终于在1952年8月15日开学。学校设立了董事会,由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任董事长,赤江·洛桑益西任校长。

  拉萨市第一小学当时入学儿童有600余人,从上层贵族到城市贫民,各阶层的子女都有。原在印度读书的贵族子弟大部分都回来上了拉萨第一小学,贵族子女的家奴也幸运地背起书包,学校还从社会上收养了二三十名流浪儿童读书。为免除后顾之忧,拉萨市第一小学所需费用包括教师的薪金、学生的助学金等全部由中央供给,并按照学生的家庭情况,发给学生助学金。从社会上收养的儿童,其吃、穿、用全部由中央提供,并在学校住宿。

  拉萨市第一小学建校后,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50至60年代开始聘请藏文老师授课、并由教师自编教材;1952年,西藏军区委派第一批女教师进入小学……拉萨市第一小学逐渐走向正规化办学。

  “建校初期,当时的我们学校还是简易房。”拉巴次仁站在如今铺设着现代化跑道和足球场的校园中说道。在校史馆中,一张张老照片承载了历届拉小学生的回忆,也诉说着这个已建立73年的名校的光辉历程。

  改革开放后,学校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逐渐发展成为集团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校园,素质教育大放异彩,组建了文艺队、舞蹈队、腰鼓队以及手工特长班、民乐特长班等特色班级,形成了“以身育德”的办学特色。

  2014年7月18日上午,拉萨市第一小学分校成立揭牌仪式在城关区海淀小学举行,标志着海淀小学正式成为拉萨市第一小学的分校,也是拉萨市的首个小学分校,开启了拉萨市第一小学集团化办学的道路。2017年,学校与海淀小学、吉崩岗小学、白定小学组建教育联盟,形成“盟校共同体”;2021年10月,拉萨市第一小学教育城分校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8月,拉萨市第一小学江苏路分校正式投入使用,形成了一校四址的格局。学校在化解教育均衡与优质、公平与效率矛盾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彰显了作为传统名校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是西藏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

  拉萨市第一小学以“五育并举”为核心,构建德育引领、智育筑基、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动育能的育人体系,特别注重红色教育与融合教育并举。

  “我们学校特别重视红色教育,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学习国史党史等途径,帮助孩子们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拉巴次仁介绍道。

  藏族人民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受到切实保护,表现之一即在西藏教育体系中,藏语文是西藏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课。拉萨第一小学科学设置课时,将融合教育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我们在课程安排上也会融合藏文化特色,每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和藏语文课的课量是一样的,还会开设民族舞蹈、藏文书法、藏棋等课程或组织些相关课外活动,都很受孩子们欢迎。”拉巴次仁说。

  “我最喜欢的是科学课和藏语文课,因为学了藏语后,家里来亲戚,我就知道怎么使用敬语了。科学课上,我们能做很多有趣的实验。”三年级三班的丹姿杨吉同学告诉记者。

  拉萨市第一小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举办了“格桑花开60载高原儿童心向党”演出,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回首校史,这所已建校73年的老校、名校,正是西藏现代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发展历程的真实缩影。(中国西藏网记者/赵钊次旦拉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8月2日,中国西藏网报道组来到那曲市尼玛县县城易地搬迁点尼玛镇小康新居小区采访。尼玛镇小康新居也称尼玛镇12村,地处尼玛县城北部,紧邻317国道,距离尼玛县人民政府约2公里。尼玛镇小康新居自2018年11月从12个乡(镇),51个村居搬迁至此,截至2025年,有居民396户、1839人。[详细]

  “60年的发展,山南教育最大的成就,就是让教育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老百姓获得感最强、幸福感最直接的领域之一。”山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白江山说。[详细]

  7月29日,中国西藏网报道组在那曲市双湖县县城,采访2022年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双湖县理发店个体商户熊碧娟。[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