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焚(fén)书(shū)坑(kēng)儒(rú)网友会有什么评论?
近日,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正式公布,东至金耳赫然在列,成为代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又一“金字招牌”。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须产自特定区域,具备相当规模与市场认可度,兼具鲜明地域特色与优良品质。东至金耳的入选,不仅是对其产品本身的高度认可,更是对该县以科技赋能农业、推动产业升级路径的肯定。
位于尧渡镇管山村的金耳种植基地,是东至金耳产业的核心示范区。这里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种植模式,建成了全国领先的金耳数字化智能车间,成为乡村振兴中一张亮眼名片。
自2019年起,尧渡镇紧扣“稳优培新”的食用菌发展策略,将药食同源的金耳确定为主导产业,明确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方向。通过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成功攻克菌种本土化难题,自主研发工厂化栽培技术,为金耳量产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总投入1200万元的标准化产业园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坚持“标准化+数字化”双驱动。目前已建成智慧菌房3200平方米、菌棒加工房1200平方米及900立方米冷库,实现从生产、接种、培育到采收、冷藏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2025年,该基地荣获有机产品认证,金耳品质与标准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基地负责人汪旭红介绍:“我们依托‘5G+物联网’技术,通过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CO₂等参数,利用算法动态优化生产,掌握六大核心技术,环境调控误差率低于3%,单产提高30%,年产能达40万棒。”如今,基地年产金耳200万棒,产值突破1500万元,产能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在推进产业现代化的同时,基地积极构建“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机制,带动周边10余个村的农户参与种植。村民可通过资金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融入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5-6万元。“在基地做菌房管理,学了技术,收入也翻了一番。”管山村村民吴路萍喜悦地说。
品牌与市场同步发力。基地携手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开展金耳深加工与功能性产品研发,推动品种创新与智慧种植。依托“黄金天耳”品牌战略,正加快建设产品研发展示中心,并引入VR“云工厂”提升消费体验。线上线个“大龙到家”社区门店。
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一个新起点。东至县将以金耳基地为样板,持续推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迈进,真正以“小产品”带动“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王超)
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