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椿:朱元璋第11子明朝第一位贤王无意扯下朱棣“遮羞布”
1393年,明朝早期着名的“蓝玉案”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决了蓝玉,造成了超过万人的牵连。
为了教训朝臣,朱元璋把蓝玉的尸身装进皮囊,再夹杂其中草木,然后将这个皮囊在全国各省进行轮流传阅。当蓝玉的皮囊抵达蜀地时,朱椿请求朱元璋停止传阅,并决定将蓝玉的遗体永远安葬在蜀地上。
当时,由于受到“蓝玉案”的影响,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生怕与蓝玉扯上关系。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椿更应该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何要去冒险呢?朱元璋又是如何回应朱椿的请求呢?
1371年3月,南京城迎来了朱椿的诞生,当时是朱元璋登基称帝的第4年。元朝残余势力已被逐渐赶至漠北地区,而明朝在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下,逐渐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景象,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洪武之治”。
郭惠妃是朱椿的母亲,她是郭子兴的女儿,同时也是马皇后的义妹。她生下了朱元璋的3个儿子和2个女儿,朱椿是他们中年龄最大的。
郭子兴对朱元璋的人生影响不可低估,正是凭借着郭子兴的支持,朱元璋得以打下建立明朝的基础。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妃和义女马氏分别嫁给朱元璋,这两位聪明明达、有教养的女子为朱元璋培养了优秀的后代,功不可没。
郭惠妃悉心教导朱椿,使其性情纯善,孝心深厚。朱椿不仅热爱读书,而且文思敏捷,其所写文章更是出类拔萃,朱元璋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
朱元璋一生总共三次封爵藩王,首次封爵发生在洪武三年,即朱椿诞生的前一年,这也就解释了他未能参与首次封爵的盛况。
终于,在公元1378年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再次封朱椿为蜀王,当时他年仅7岁。紧接着的第二年,朱元璋派人在四川成都为朱椿兴建了蜀王府邸。
南京朱元璋称帝后,为了表达对郭子兴的感激之情,授予他滁阳王封号,并在滁州兴建宗庙,以隆重仪式纪念他的生辰和忌日,每逢祭祀节日更是举行盛大仪式。
在《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其妻张氏被封为滁阳王夫人。在滁州建立了庙宇,还绘制了他的儿子供奉祭祀。每逢他们的生日、忌日和节日,都要命令有关官员进行祭祀。
朱元璋每次都让朱椿代表其进行祭祀,直至朱椿前往蜀地就藩,这一安排才告一段落,随后由滁州当地的官员负责。朱椿学识渊博,因此朱元璋尊称他为“蜀秀才”。
朱椿在公元1385年已经14岁,此时朱元璋决定将蓝玉的女儿嫁给他。不久后,朱椿迎来了新婚生活,但在半月之后,朱元璋便安排他和朱柏、朱桂等人前往凤阳学习军事技能,这是朱元璋教育儿子的惯常做法。
明朝的“中都”凤阳,在皇子们成婚后并封为藩王之前,朱元璋会安排他们到这里进行军事训练和武术演练,同时要让他们沉浸式地体验百姓的生活,旨在让皇子们领悟明朝江山的来之不易,并了解百姓生活的困境。
“明太祖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下令先去凤阳,寻访祖宗肈基活动过的地方,以便了解王朝兴起的缘由。”
朱椿深受在中都的生活历练影响,他离开了荣华富贵的宫廷生活,目睹了底层百姓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而辛勤耕作的情景,然而这些人依然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朱椿默默与农民同甘共苦,涉及农具、耕种到纳赋纳粮,起居、饮食到婚丧嫁娶等百姓生活琐事,他无不了然于心。
1390年正月初二,朱椿获命前往藩地,随行者包括蜀王妃蓝氏和朱元璋赐予的1840名士兵随从。
朱椿首先聘请方孝孺为世子的老师,在成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方孝孺,并亲自题写了“正学”以示方孝孺的住所。
方孝孺倡导实行仁政,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奉行的是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因此方孝孺并未得到重用。但在蜀地,他却备受重视,这也成为方孝孺日后成功的起点。
接着,朱椿接触到蜀地的学子们时,发现许多人由于家境贫困无法接受教育。因此,他决定从自己的月薪中拿出一部分来帮助这些贫困学子,这笔支出也成为了每个月的“必要开支”。
朱椿于洪武23年开始驻扎在蜀地,当时正值朱元璋派遣军队平定边疆的时期。而当时驻守边疆的诸多藩王都在进行军事训练和备战,唯有朱椿采取礼乐教化的手段来稳定明朝西部边境,因此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明史》中提到,当时各位王公都派遣士兵到边疆训练,而朱棣独一人则通过礼仪和教育来守护西部边境。
因为蜀地依然处于边疆地区,经常会出现当地蛮人叛变抢劫的事件,朱椿在统治蜀地的第一年就面临了这种局面。仅凭朱椿率领的一千余人很难抵御这种袭击,所以他向朱元璋请求援助并进行了禀告。
朱元璋下令翟能和蓝玉率领部队平定叛乱,两位将领的军事才能都十分出色,蓝玉的能力毋庸置疑,而翟能在靖难之役中成功击溃朱棣的进攻,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强大将领的能力。
明军很快就平定了蜀地蛮人的叛乱。普通的藩王可能会向朝廷请功,但朱椿更关心这些人为何要叛乱。经过调查了解后发现,当地百姓被征收的赋税过重,导致人们被迫不得不冒险反抗。
朱椿在蜀地大幅度减轻了税赋,还亲自规定了蜀地集市交易的规范,使当地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因此被蜀地百姓称赞为“贤王”。
据《明史》记载,蜀地居民因此得以安居乐业,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整个川中地区长达二百年未曾受到战乱的侵扰。
得益于朱椿在“中都”凤阳时期的生活经历,他的处理思路和方法得以形成。明太祖朱元璋对朱椿能有如此认识和做法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表明他的苦心教育并没有白费。
1393年,朱椿奉命前往南京拜见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对朱椿被称赞为“贤王”表示非常满意。与此同时,朱椿的岳父蓝玉在这一年因罪被处死。朱椿上书请求将蓝玉的尸体留在蜀地,朱元璋在考虑到朱椿曾立下“忠孝为藩”的誓言,并且观察到朱椿在蜀地的表现后,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诸多藩王还未成立封地之前,朱元璋会耐心教诲他们,期望他们成为贤王,在自己的领地上勤政爱民,为明朝的稳固尽职。与朱樉等人的高傲跋扈相比,朱椿是唯一一个得到百姓认可的贤明王。
1392年,朱元璋精心培养的继任者朱标不幸去世,给明太祖朱元璋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朱元璋最终接受了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辞世,朱允炆顺利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即明惠帝。
朱元璋曾向朱允炆表明:“我拜托各位藩王叔叔负责防御敌人的重任,以确保边疆安定,为你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
然而,朱允炆却认为,如果藩王们也不安分,那么谁能够前去防御呢?敌人若是不安分,还有藩王叔叔驻守。
在黄子澄和齐泰的坚决建议下,建文帝登基后,朱允炆迅速确定了削藩策略,连续将齐王、周王、楚王、湘王、代王等人削减权力,但对蜀王朱椿却表现出极大的信任,这一点可从一件事情得以佐证。
朱椿的同母弟代王朱桂是明初九大藩王之一,封地位于大同。建文帝废除朱桂的藩王爵位后,特意将他送至成都蜀王府,以接受朱椿的教育和感化。由此可见,建文帝对朱椿的信任程度非常深厚。
削藩政策导致靖难之变的爆发,历经四年战事后,燕王朱棣率军攻陷南京城,举行朱元璋的祭奠仪式,并宣布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即明成祖。
蜀王朱椿于1402年9月抵达南京,成为第一个前来朝见朱棣的藩王。朱棣对此欣喜非常,因此让朱椿在南京逗留了长达半个月。需要了解的是,在1393年前来朝见朱元璋时,朱椿仅在南京停留了两天。
明成祖朱棣亲自到城外送行,称赞朱椿的仁义善良、忠孝立身,以及他在蜀地治理军民得心应手。他还希望朱椿能自爱自警,并且帮助兄长排忧解难。朱椿启程回蜀地时,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盛赞和祝福。
在《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贤弟本性仁孝,聪慧博学,声誉显赫,受到军民的尊敬。他以兄长为心上人,处处以关爱之心对待他人。
蜀王朱椿有两位同母弟,分别是代王朱桂和谷王朱橞。在靖难之役战争晚期,朱橞被派驻南京金川门镇守。当朱棣率领大军抵达金川门时,朱橞主动开启城门,允许燕王军队进入城内,这一事件被称为“金川门之变”。
朱棣对朱橞“临阵倒戈”的行为感到欣喜,因此将其封地从上谷郡迁至长沙,并将每年俸禄增加2000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