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刊丨“博物馆力量”助创文化旅游强区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记录着当地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变迁,对塑造和提升地方形象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不断融合,广西博物馆与时俱进,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彰显“博物馆力量”。进入发展新阶段,广西博物馆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立足区情实际,通过推动非遗博物馆发展、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和推动博物馆进景区、下乡村等举措,不断创新发展方式,扩大博物馆辐射面,为文化旅游强区建设赋能添彩。
凸显民族特色,推动非遗博物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博物馆是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研究、展览、传播、教育的机构。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博物馆工作对象也随之由“文物、标本”扩展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类博物馆(展览馆)应运而生。广西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一向为人称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发展非遗类博物馆(展览馆),可以扬广西文化资源优势之长。2023年12月,广西首个大型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在北海市合浦县开馆,目前共有21个非遗传承保护单位或工作室入驻,涵盖贝雕、角雕、银雕、木雕、陶瓷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精品荟萃。下一步,广西有必要总结推广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掘本土非遗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非遗类博物馆(展览馆),为广西增添更多亮丽的文化地标。
运用先进技术,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空前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博物馆活起来提供了有力抓手,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创新典范。比如,故宫博物院运用高科技互动艺术打造《清明上河图3.0》,在360度的全息立体空间中还原北宋的人文生活图景;上海自然博物馆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可以目睹恐龙标本的“复活”。广西目前也成功打造了“广旅·元境空间”、“寻迹之山海经·南宁站”光影展、清明上河图科技艺术沉浸特展、大美武宣沉浸式数字绘卷等智慧文旅项目,形成良好反响。全区各地博物馆要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向科技要动能,积极运用AR、VR、裸眼3D、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创新展陈形式,打造沉浸式场景,增设互动体验区,让静止的文物藏品动起来,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广大观众在新奇有趣的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同时,结合丰富的文旅资源,通过数字化、沉浸式的表达,创新消费场景,打造消费新业态,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加大文旅融合,推动博物馆进景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博物馆是文化遗产汇集的宝库,是地方文化展示的橱窗,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广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走进景区和产业聚集区,融入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走进实景演艺景区,为世界首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升级发展赋能;桂花文化体验馆在桂花公社景区诞生,生动展示了桂花文化的独特魅力;柳州螺蛳粉博物馆在柳州螺蛳粉产业园问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螺蛳粉的前世今生。这些博物馆以“深接地气”的亲和力,俘获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心,聚集了人气热度,孕育了发展新动能,对当地旅游及相关产业升级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进入新阶段,广西要总结发展经验,深入推进“文化润景”“景区焕新”工程,选择一批客流量较大的重点景区,或挖掘或引进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一批景区博物馆(展示馆、体验馆),为景区注入文化内涵,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注入文化力量,推动博物馆下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解决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是文化下乡的重要力量,在文化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广西各大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乡村人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乡村产业转型等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的白山村村史馆是“博物馆下乡”涌现的典型案例。白山村曾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经济文化发展一向滞后。2017年,对口帮扶单位广西民族博物馆以兴建村史馆为突破口,为白山村发展注入文化力量。2019年10月,白山村村史馆建成开馆,引得一拨又一拨村民前来参观。实践证明,村史馆给村民带来了文化自信,大家的精气神不一样了,致富奔小康的劲更足了,也更关心公共事务了。下一步,广西可以统筹全区博物馆力量,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场地设施,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村级博物馆(村史馆),引导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油助力。
一个优秀的科创人才,仅仅拥有科学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培养科创人才的关键在于锻造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个性化的兴趣与人格。
7月7日晚10点,长沙理工大学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内灯火通明。实验室主任蒋昌波正带领科研团队紧盯着实验室内智慧洞庭信息化平台上的数据,不时做着演算和记录。
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并于8日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供相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发射升空仅2周的中法天文卫星(SVOM,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经过在轨测试,卫星平台工作正常,并与地面40多个甚高频(VHF)快速通信站建立了实时连接,中法双方四台有效载荷均已完成开机测试。
对全球10亿人来说,头痛、恶心、视力模糊和持续数天的疲劳可能会使他们变得虚弱。”论文通讯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说:“偏头痛实际上是有保护作用的,因为它告诉人们需要休息、恢复和睡眠。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获悉:由全国饮食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饭店协会牵头制定的《中央厨房 建设要求》《中央厨房 运营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近日获批发布,10月1日起实施。
《通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依法开展的地质勘查工作,执行更加严格的绿色勘查标准和要求。各级自然资源、林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申请地质勘查临时使用或占用林地、草原、湿地等的审核审批和复垦监管,加强部门间审批协作联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审批进度,更好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质勘查项目落地。
进入夏季后,天气变得炎热,人们倾向于前往游泳场所或待在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场所内活动。专家提示,在这些场所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避免相关疾病发生。
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解码“材料基因组”的新方法。至关重要的是,SRO提供了详细的原子级蓝图,增强了人们对材料行为的计算模拟、建模和最终预测的能力。
7月1日,载誉归来的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号召全校师生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尝试用AI查资料、润色句子,甚至用AI代写论文。作为国内第一批尝试“用AI检测AI”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与知网合作,开发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专门用于检测本校2024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用AI生成的情况。
海草床贮存碳的效率比森林高90倍,具有水质净化和调控功能,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仲夏时节,漫步在黄渤海海域近岸,可见成片盛开着花朵的海草床。要想恢复“海底草原”,亟待加强保护,如建立保护区;也需开展生态修复,即“海底种草”。
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风电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也因此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追风者”。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