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才明白本省上大学和外省上大学的差距多大一步错步步错
是留在本省还是到外省求学,这是绝大多数考生必须面对的。两者在录取难度、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这种差距,很容易在填报志愿时被忽视,但是在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发展中,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本省上大学和外省上大学的差距多大,择校时应该考虑什么呢?
本来想去外省上大学,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仔细一想,万一生病了,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家人不在身边,还真有点不知所措。
人脉资源的积累,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本省上学,亲朋好友遍布各地,毕业后创业、就业都能得到支持。
近年来,越来越多考生倾向于选择家门口的大学,与就近入学有很大的关系,更多的是对情感依托和生活便利的需求。
在权衡得失时,考生们除了盯住录取分数线,是不是也该多考虑一下地理距离、文化差异、人脉积累等看似“边边角角”,实则影响深远。
一方面,高校数量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738所,而北京、江苏、广东三省的高校数量在全国总数的占比将近三分之一。
优质高校集中,有着优秀师资、先进设备、丰富教学资源,也大多聚集在这些地区,其他省份的高校数量少的可怜。
对比之下,外省学子要面对高出一大截的录取线,入学后还可能遇到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这些都是本省学子难以想象的。
本省与外省高校之间,是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差别,更是教育资源的天壤之别。小杰是2022年参加的高考,成绩还算不错,排名大概在全省前20%。
他一心想考外省的985高校,当他看到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省份的录取的分数线之后,才意识到外省名校并不是那么好进的。
本省的重点大学,虽然在全国排名中不是全部靠前,但是录取分数线却十分“友好”,以他的成绩报考绰绰有余。
到外省上学,一切都是新鲜的。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俗,都与家乡大不相同。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可以认识到原来生活可以有那么多种可能。
这种认知上的突破,是选择外省求学最大的收获,异地求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通过与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交融,学生们可以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
这是一笔隐性的教育财富,往往到多年后才能真正领悟,外地求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起点,前景也许更加光明。
小慧今年大二,她说外省读书虽然锻炼人,压力也很大。她比较依赖家人,也向往安稳的生活,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家乡的大学。
若家境优渥,完全可以让孩子去外省读书,丰富阅历;若条件有限,则需要慎重考虑,避免增加家庭负担。
另外家庭结构也是一个考量因素,独生子女选择在本省就读,照顾父母会更方便;家中有兄弟姐妹的考生,外出求学后顾无忧的程度会更高。
选择外省高校,虽然能开阔视野、接触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生活成本高、独自生活压力大等问题也不可忽视。
只有全面了解自他、客观评估条件、理性权衡利弊,同时防止外界干扰、坚定自己的选择,才能做出最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决策。
无论最终作何选择,前提是考生要明确自身的兴趣所在、未来规划,并全面衡量各方面条件,在众多备选方案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只要出发点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任何选择都不会错。本省也好,外省也罢,哪里不是自己成就梦想的舞台?最宝贵的,是那颗选择的初心,是那份不忘初心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