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边“喊疼”边闯中国红线莫迪再不想办法神仙也救不了他
印度,这个被称作“神奇”的国家,时常会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就在全球都感受到了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威胁时,印度却毫不畏惧地发出了反制信号。紧接着,印度的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相继高调访问中国,令世界各国纷纷猜测,印度似乎是打算寻求与中国的和解。然而,谁能料到,印度的态度突然180度大转弯,开始在中国的核心利益上挑衅,让人感到无比困惑。
尤为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印度当前的汽车产业仍然紧紧依赖中国,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却依然不顾自身困境,挑战中国的底线。如果莫迪政府无法尽早调整策略,恐怕再强大的力量也难以挽救这个汽车行业的危局。
今年,中印之间的互动频繁,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6月25日至26日,印度国防部长率先抵达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而印度外交部长则于7月14日至15日访问中国,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外长理事会。在这些会议的官方通稿中,诸如“龙象共舞”“互相成就”等积极的表达频频出现。印度媒体对此表示,中国给予印度“特殊待遇”,这在无形中营造了双方关系即将回暖的假象。
然而,印度国内的形势却让这一切显得更像是一场“外交舞蹈”。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会议中公开表示:“中印关系稳步改善”,并强调“互利共赢”将取代过去的竞争局面。此番言辞,与印度过去一贯强硬的立场显然有着很大不同,外界普遍解读为印度正在主动示好中国。
但我们不难看出,印度的态度转变并非单纯出于友好,而是其面临的国际经济压力使然。特别是在特朗普总统对印度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印度制造业的成本大幅上涨,迫切需要中国在稀土出口及航班恢复等方面做出让步,缓解来自美国贸易战的压力。
回顾印度近年来的种种举动,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种“夹缝中的生存策略”。例如,今年5月,印度防长辛格公开表示“中国不能改变台海现状”,这显然是将台海问题与中印关系捆绑在一起,暗示中印关系的稳定与台海局势密切相关。7月6日,莫迪更是公开祝福长期从事分裂活动的十四世达赖喇嘛90岁生日,直接挑衅中国的内政。
此外,印度还毫不客气地将“锅”扣给中国。印度有军官声称,中国在5月的印巴冲突中,通过卫星情报将印度军队的部署情况传递给巴基斯坦,甚至声称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是“对印度造成骨折性打击”。但这些指责完全站不住脚。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是公开透明的,完全为了巴基斯坦的安全利益,与印度无关。对于稀土的指责,更是一种无理取闹。事实上,中国限制稀土对印度的出口,是因为印度企业违规转售中国稀土给美国军工企业,触碰了中国的安全红线。
莫迪政府一方面大声宣扬“自力更生”,鼓励民众抵制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又依赖中国的零部件供应,接受美国提出的“友岸外包”方案,甚至持续购买俄罗斯的导弹系统。这种左右逢源的态度,注定无法确保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立足之地。印度在面对全球竞争时,往往需要“万国牌”武器来填补技术短板,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些“拼接”的装备却难以形成良好的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对印度的稀土限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追踪系统发现印度有将稀土转售给美国军工企业的行为,这无疑触碰了中国的安全底线。因此,中国才做出了限制出口的决定。按理说,印度应该通过更为积极的外交姿态寻求合作,但莫迪却偏偏选择了挑战中国的底线,煽动边境紧张。如此操作,无疑加剧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
印度拥有全球第三大稀土储量,但其精炼技术却远远落后,精炼能力仅为中国的1%。本土加工的废料率高达37%,而且缺乏高端磁性材料的生产技术。尽管印度曾尝试向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采购稀土,但澳大利亚只能提供原矿,印度仍然无法进行有效提纯。若印度决定采用替代技术,成本将会急剧上升。尤其是印度的汽车产业,约90%的稀土永磁体依赖中国供应,这些稀土是制造电动汽车及传统汽车转向系统的核心原料。
自从中国对印度实施稀土出口限制以来,印度的稀土库存一直没有增加,汽车产业的生产也因此面临停滞。汽车产业对印度GDP的贡献达7%,若产业链断裂,将直接影响3500万人的就业。此外,外资企业也开始撤资或减少投资,稀土库存的用尽,将可能引发“外资撤离潮”。目前,印度车企的稀土库存只能支撑到8月初,如果莫迪再不采取实际措施,汽车产业将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对莫迪来说,要想重新恢复与中国的合作并非难事,前提是必须遵守“不转售军用”的承诺,停止干涉中国内政。若莫迪继续在边界问题上玩火,那么中国完全可以通过《瓦森纳协定》合法地断供稀土资源。届时,印度汽车产业的停摆,可能会彻底破灭“印度制造”的梦想。
实际上,印度当前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莫迪的战略眼光短浅。他希望享受中国供应链的红利,同时又试图在美国面前表忠心,通过“遏制中国”来获取某种利益。然而,中国的态度十分明确:若印度继续挑衅,我们将毫不犹豫地断供稀土资源,那时印度汽车产业的停滞将让莫迪的经济愿景破灭。未来,莫迪是否能够调整策略,将决定印度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