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ɡuānɡ)薪(xīn)究竟怎么回事?
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隆重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提出,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并宣布中方未来3年同非方开展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为中非合作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非洲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中非经贸合作与发展合作为非洲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推动非洲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对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
(一)安全形势恶化给非洲发展带来新挑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非洲局势总体趋稳,政权更替较为平稳,然而疫情暴发后,非洲深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凸显,各类矛盾集中爆发,近两年迭加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迟滞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非洲政治安全形势趋于复杂多变,军事政变、内部冲突、抗议骚乱等增多。2020年以来,十多个非洲国家发生政变或未遂政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非洲政局稳定性的担忧;埃塞俄比亚内部冲突仍时有发生,苏丹内战趋于长期化,肯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地区大国近期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引发地区整体形势动荡,给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此外,非洲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不断上升。根据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公布的《2024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202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成为恐怖主义的中心,这一地区全年因恐怖袭击而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近50%;其中萨赫勒地区是恐怖主义最活跃的地带,发生的恐袭数量占全球的26%。恐怖主义活动高发进一步加剧了非洲的贫困问题和人道主义危机。
(二)经济复苏缓慢,发展资金缺口巨大。当前,非洲经济发展逐步恢复,然而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美国不断加息、俄乌冲突导致化肥及食品价格高涨等因素的影响下,非洲国家借贷成本增加,货币持续贬值,通货膨胀高企,加上不少国家面临严重的债务负担,其经济增长受阻,面临低增长、高负债的风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将从2022年的4%降至3.3%,2024年恢复至3.8%,经济复苏较为缓慢。非洲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收入、外国投资等外来资金流入、海外汇款及官方发展援助。受疫情影响,非洲资金来源在2020年大幅减少,尤其是外来资金流入迅速减少,2021年虽有所增加,但2022年预计仍将下降。非洲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缺口在2020年达到2720亿美元,为2015年以来最高,虽然2021年情况有所改善,但预计2022年资金缺口将继续扩大。
(三)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陷入停滞。近年来,受内外交困的多重因素冲击,非洲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陷入停滞甚至倒退。2022年,非洲大陆约有4.6亿人生活在每天1.90美元的极端贫困线以下,其中,尼日利亚和刚果(金)分别占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12%和11%左右。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极端贫困率将持续上升,直至2030年。随着国际形势恶化,全球粮食价格攀升,加上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的影响,非洲粮食安全危机进一步凸显,2022年该区域有2.8亿人口面临饥饿,较2020年增加了6100万人。此外,非洲约22%的人口缺乏基本饮用水服务,54%的人口缺乏基本卫生服务,城市和农村地区、财富和性别之间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总体来看,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非洲国家除了在目标12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目标13气候行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外,要实现其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均面临较大挑战。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经贸合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中非货物贸易屡创新高,中国对非投资稳步发展,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成效显着。中非经贸合作为非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市场、资金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推进了其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中非贸易促进非洲共享中国市场机遇。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以来,中非货物贸易额迅速增长,2008年突破千亿美元,2013年则突破了2000亿美元。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821亿美元的历史峰值,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中非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三样”产品对非出口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91%、109%和57%,有力支持了非洲绿色能源的转型。自非进口农产品成为中非贸易新的增长点,农产品等非资源类产品的进口额不断提升,中国为非洲农产品输华建立了“绿色通道”,优化检验检疫程序,充分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展会的促贸作用,持续扩大非洲农产品输华规模。14国20余项农产品在“绿色通道”项下获得输华准入,越来越多的非洲特色商品热销中国市场。中国目前已成为非洲农产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23年,中国自非进口农产品达34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中国自非进口的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同比分别增长130%、32%、14%和7%。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洲贸易对华逆差问题,持续扩大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产品税目。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愿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成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首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同时扩大非洲农产品输华准入,使非洲国家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
(二)中国对非投资推进非洲产业发展。200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仅为0.8亿美元,2008年达到迄今为止的峰值54.9亿美元,之后每年基本保持在30亿美元至50亿美元之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投资陷入低谷,但中国对非投资仍实现大幅增长,2020年和2021年中国对非投资流量分别为42.3亿美元和49.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6.1%和18%。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400亿美元,是2013年底的1.5倍。建筑业、采矿业和制造业是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传统行业,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非投资领域日益多样,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金融服务乃至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的投资成为新亮点,尤其是新能源、医疗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合作逐渐兴起,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驱动力。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已在非洲投资建设24个经贸合作区,涵盖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农业、商贸物流等诸多领域。这些经贸合作区的集聚效应持续显现,成为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的重要平台,带动了大量中资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兴业,也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税收增长,同时对完善东道国产业链、推动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丝路基金等股权基金加大投资力度,创新投资模式,有力支持了非洲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6月末,中非发展基金累计对39个非洲国家投资决策约76亿美元,撬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融资超过320亿美元,项目遍及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农业民生等传统重点领域以及数字创新、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将推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不少于700亿元,在非洲5个区域打造中非产业合作增长圈,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启动“非洲中小企业赋能计划”,建设20个数字示范项目,将进一步推动中非投资合作向纵深发展,向新兴产业发展。
(三)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改善非洲发展条件。非洲是中国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2000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仅为10.9亿美元,2007年即突破100亿美元,2015年达到历史峰值547.8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率先复工复产,在非承包工程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2021年,中国企业在非新签合同额778.8亿美元,同比增长14.7%;2022年,中国企业在非完成营业额3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据统计,2013年到2023年,中国企业在非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累计超过8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5000亿美元。交通运输建设、一般建筑、电力工程建设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包工程最多的三大行业,此外,通信工程建设、石油化工、水利建设、工业建设等也是主要的业务领域。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非洲国家参与建设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近7亿用户终端。
中国企业承建的各类工程项目为改善非洲投资环境和社会民生、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中国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建设—经营—转让”(BOT)、“公共私营合作制”(PPP)等多种模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推动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模式转型创新,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将继续在非洲实施30个基础设施联通项目,打造陆海联动、协同发展的中非互联互通网络,将对非洲经济增长、区域一体化、人员和商品自由流动产生积极影响。
非洲是接受中国援助最多的地区。一直以来,中国对非发展合作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坚持相互尊重,促进共同发展。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支持非洲农业、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等各领域的发展,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促进非洲普惠包容发展。
(一)提升非洲粮食安全。中国积极与非洲进行农业合作,开展农业培训,援建农业设施并提供相关物资和技术支持,通过发展农业提高非洲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第八届中非合作论坛“减贫惠农工程”项下,中国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农业人才近9000人次,有力支持了非洲农业能力建设。农业示范中心是中国对非农业援助的重要模式,中国在非洲已经援建了24个农业示范中心,助力非洲国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农业加工能力的提升,如中国政府援建的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项目,对赞比亚实现粮食安全、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将打造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网络,援建或升级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不少于10万亩中国农业标准化海外示范区,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培养1000名农业致富带头人,建设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多举措全方位支持非洲农业发展,提升粮食安全保障。
(二)推动非洲卫生发展。医疗卫生是中非发展合作的传统重点领域,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对改善非洲人民的健康安全、促进非洲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积极助力非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已援建130多个医疗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为促进非洲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针对非洲国家面临的重大疾病威胁,中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解决方案,例如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实施的“中国抗疟方案”取得了显着成效。派遣医疗队是中国对非医疗卫生援助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在非洲累计派出医疗队员超过两万人次,在非洲医治病患两亿多人次,为增进非洲人民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将深化中非公共卫生技术合作,培养100名专业人才,支持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和5个次区域中心建设和运营,向非洲派遣2000名医疗队员和公共卫生专家,实施“百队千村行”义诊活动,实施10个医疗卫生设施项目和10个疟疾消除示范项目,将进一步促进非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三)促进非洲教育进步。增强非洲教育事业发展是促进非洲实现自主发展和持久和平发展的长远之策,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为非洲援建了170多所学校,如中国在博茨瓦纳援建了四所小学,有效缓解了当地小学入学难的问题。中国积极推动非洲职业教育发展,已在14个非洲国家设立了16所“鲁班工坊”,为非洲国家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促进其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口红利。中国通过技术援助,围绕教材体系建设、教育人员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教育合作,助力非洲国家加强教育能力建设。中国还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并通过设立多个奖学金专项,支持非洲优秀青年来华学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将深入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与非洲国家共建工程技术学院,新建或升级10个“鲁班工坊”和20所学校,向非洲提供6万个研修培训名额,设立中非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为促进非洲各层次和各领域的教育和能力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四)改善非洲公共设施。为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援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帮助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现代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一直以来是中国重点援助领域之一,在非洲援建的公路、铁路、机场、桥梁、港口等设施有力促进了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近年来,中国积极帮助非洲援建了多个清洁能源项目,弥补其电力供应缺口,助力当地绿色低碳发展。例如中国援建中非的萨卡伊光伏电站能够满足首都班吉约30%的用电需求,极大缓解了班吉的用电难问题。中国关注非洲的民生建设,援建了一批打井供水项目,缓解了当地饮水难的问题。根据非洲发展需求,中国还努力帮助其提升文体设施条件和办公硬件设施条件,如援建塞内加尔四座体育场维修改造项目将极大助力塞举办青奥会,这也是非洲大陆第一次举办世界性体育盛会。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将支持非洲实施30个基础设施联通项目和30个清洁能源项目,支持非洲举办2026年青奥会和2027年非洲杯,1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中也将包括部分公共设施项目,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五)助力非洲应对人道主义挑战。中国历来重视对非洲受灾国的救援工作,积极帮助非方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危机,支持受灾国进行灾后重建,帮助受灾国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及时向非洲提供了紧急抗疫援助。疫情初期,中方向非洲提供数百批紧急抗疫物资,包括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额温枪、医用隔离眼罩等,并向15个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指导协助当地抗疫工作。新冠疫苗研发后,中国迅速向非洲提供疫苗援助,累计提供2.4亿剂疫苗,中国疫苗是许多非洲国家获得的首批疫苗,为支持非洲抗疫努力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中国及时向遭受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灾难的非洲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积极帮助受灾国家应对灾害和灾后重建。中国先后在40多个受灾非洲国家实施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民生项目,受益人数达1000多万人。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将向非洲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并继续对非洲遭遇的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再次体现了中国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的精神和愿与非洲人民携手共渡难关的决心。
(作者毛小菁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姜菲菲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阮思诺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中国与国际发展报告:透视与展望2023-2024.中国商务出版社,2023(12).